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讓事情變得更美好

他們說,美國自由開放,是多元民主的天堂。有色人種在這裡可以堂堂正正地當一等公民;男女同志、跨性別者、各階級、擁抱不同主義的人士,在這片土地上一樣能夠抬起胸膛,有尊嚴地存在。

這樣的刻板認知,大概只對了四分之一。

錯的那一半,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美國的前輩是揮灑了多少汗水、鮮血,才有今天稍微的成就。另外更大的錯誤,則是這個“天堂”實際上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完美。種種歧視、性別霸凌至今仍沒完沒了地在上演,充其量,也只是比別人少那麼一點點而已。

去年,美國有一名男性大一新鮮人,被室友把他跟男同學性行為的影片上網散布,嘲笑他的同志傾向,導致他壓力過大跳河自盡。剛過不久的9月17日,又有一名14歲的男同志,因為無法擺脫言語霸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據報載,這名來自紐約水牛城的14歲死者傑米,過去一年來飽受同學在網路上的言語霸凌,嘲笑他是同志,4個月前,他上了支持同志朋友的網站吐露心聲 。

只是說出來也沒有用,他終究擺脫不了言語霸凌的陰霾,傑米在那個星期六,於自家外結束短暫的人生。

新聞刊登出來後,有人說,同性戀本來就是一種罪,但,民間的爭論是:就算是罪,是誰賦予他們權利,用語言去殺掉一條人命?是不是對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我們就應該去調侃、嘲笑、誣衊、譏諷等,極盡可能的傷害他?

如果你家的男孩“不幸地”只是不喜歡打籃球、玩跑車,而選擇家家酒、把自己裝扮成漂漂亮亮的,難道,他就應該被人脫褲子驗明正身、然後遭杯葛、大聲嘲笑?反之,女孩喜歡爬樹、跟男伴玩摔跤,就活該去死?

不應該是這樣的,這些孩子只是比較不一樣而已。你忍心看見小朋友受到這樣的蹂躪嗎?更何況,那是你親生的孩子?

美國總統奧巴馬說:“現在我們一定要消除一個迷思:霸凌只是一個成長必經的儀式,是不可避免的。它並不是不可避免。我們有義務要確保校園對每一個孩子都安全。”

在傑米的這起事件上,奧巴馬顯然沒有盡到義務。不過,整個美國社會不會因此攻擊奧巴馬,反而,還會和他繼續奮鬥下去,讓事情變得更好。

現在,全美因為家中孩子遭言語霸凌的家長,將訂一天齊聚在華府,分享他們心痛的經驗,有些人的孩子跟傑米一樣,選擇了輕生的道路。

而各州的人權團體、性別組織更在多個重要的公共論壇上促請政府落實多元性別教育,讓每個孩子都學會尊重、要全面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不要鬆懈,才能挽救那些年輕生命。

更勇敢的知識分子,則尖銳地提醒基督宗教的各教派,不要再縱容教內極端分子,想想耶穌基督將如何看待那些生命的逝去……

是的,這就是美國人。也因為懂得反省、思索自己,美國所以才成為今天的美國。

它不是天堂,但是,它已接近天堂了,因為他們總願意付出關切,讓事情能夠變得更美好。至少,在跟那些連討論都不願討論的地方比較起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