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歲的格拉納多(Alberto Granado)在與世無爭的古巴,安靜地離世了。
這個學藥劑的老頭,長相慈祥,就和電影中常見的西洋大叔一樣,不會特別帥氣,也不會太難看,但,就是不能讓你留下深刻印象。我會認識他,完全是因為他一個充滿“傳奇”的朋友——切格瓦拉。
那是2002年的冬天,我在大學的課堂上第一次聽到切格瓦拉的名字。教授在講台上講授拉丁美洲政府與政治,中間,也對切格瓦拉的浪漫行徑說得天花亂墜。
講台下,我望著課本上這個蓄滿鬍子的男人,他的容貌永遠被定格在最好的一面了,因為他的生命像曇花,只有短短的39年。沒有人將有機會看到他容顏老去的耄耋之貌。
1928年,他在阿根廷出生;1948年,他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系,3年後,他決定休學1年環遊整個南美洲,促成這個行程的藥劑師朋友,就是格拉納多!
他們的交通工具是一輛1939年產的Norton摩哆車。他們於1951年12月29日出發,決定的線路為:沿着安第斯山脈穿越整個南美洲,經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到達委內瑞拉。途中,因摩哆車被“折磨至死”,最後,切格瓦拉只能搭飛機回到阿根廷。
在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拉開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定型。其沿路所寫下的日記,後來在2004年被拍成電影——《革命前夕的摩哆車日記》,上映時,還轟動了好一陣子。
和《猜火車》、《你他媽的也是》這類型青春電影相較,《革》劇多了一份開闊與速度,少了一份令我不忍面對的迷幻氛圍。
因為電影的感動,我過後不斷地上網搜尋有關切格瓦拉的故事時,發現了導演和格拉納多對話的錄影。畫面裡,後者用西班牙語認真地回憶起他和切當時的一切,說到精彩處,他眉飛色舞,雙手輕快地在面前揮動,甚至像一個孩子一樣的呵呵笑出聲來,幸福得令人嫉妒。
對於這個戰友,格拉納多是極為緬懷的。他想念沿途中他倆一起經歷過的苦難、瘋狂、激情、考驗等種種際遇,但,我更相信,他除了想念切以外,最讓他魂牽夢縈的,應該還是那年少時期無畏無懼的大夢想。
不是嗎?做夢是年輕人的專利,也只有年輕人還有這種想像力、體力及耐力去實踐夢想,就算格納拉多當下還要再騎著摩哆車周遊列國一次,他還有這個能力嗎?還有人願意陪他嗎?最糟糕的是,他對未知的事物,還抱有高度的熱忱嗎?如果已經失去來自內心的渴望,他該怎麼完成這艱辛的旅程?
人生太苦短,沒有夢想來滋潤,我們會乾涸至死。切與格曾用摩哆車帶著夢想在拉美洲呼嘯,所以,後者到了80多歲,仍是感覺幸福的。
基於此,《大北馬》近日也連載了“阿倫日記”,和所有讀者一起分享一個年青夢想家,如何身體力行、實踐夢想的故事。我們鼓勵夢想,因為一個沒有夢想的社會,會是一個現實的社會;一個現實的社會最終將帶來墮落,而我們,不想再看到那些虐待動物、愛滋男勾引近兩百名同志、殺母弒父的殘忍新聞。
我們需要多一點為年輕人指引夢想方向的人,格拉納多是切格瓦拉的指引者,但,我們這一代人的夢想指引者呢,他們都到哪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