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什麼是政治話語?



譬如說,有一天我突然當上了一國之君,黃袍加身後,旋即以“團結國人”之名,創造出一系列的詞句用以激勵國民、製造氛圍、鞏固自己的人氣。那些語言、口號之類的,我們可以簡稱為“政治話語”。

歷史是一條長河,出色的政治話語就像偶然出現的粼粼波光,往往會令人目眩神迷不已。這些“波光”,有者詞彙華麗非凡,有的精簡卻不失力量。

在美國早期歷史中,林肯有一句令世人嚮往的“民有、民治、民享”;在台灣,有令人宛如重生般的“新台灣人”;就連戰火不絕以色列,也有“一個以色列”來振奮士氣。

當然,檳城也有一個在用字上也許不那麼精煉,但是,卻仍然令人有無限遐想空間的——“讓檳城成為國際城市”!

夠浪漫了吧?!然而,為什麼是國際城市?

我相信,這個“國際城市”背後隱喻的,其實還包括了取代的意味,即——“國際城市”崛起後,魅力將超越母國,甚至比母國獲得更多眼光的聚焦!諸如,巴黎之於法國、倫敦之於英國、紐約之於美國。

政治話語有亮麗的,也有極其種族性的,比如——“用華人的血清洗馬來短劍”。聽起來很刺耳,但對某方面來說,卻能團結內部,把矛頭指向另外一端。

只是,不管是怎樣的政治話語,在話語中的理想之境尚未達成前,一切都只能說是“空談”,甚至僅僅是一句廉價的口號。所以,“一個馬來西亞”應當亦復如是(至少暫時是這樣)。

關於“政治話語”,知名作家歐威爾在其文章《政治與英文》(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中幾近苛刻的形容:政治話語的作用,是要隱藏意義,而不是用作表達意義。故此,這些話語多數是含糊而無意義的。

我嫌他用字過於冗長,而且偏激。

因為當年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時,也出現過相當難聽的聲音。但是,他堅決地擁抱自由主義,義無反顧地去實踐他提出的政治話語中,所勾勒出來的理想境界。一步一腳印,於是乎,我們有了今天的美國。

林肯不是證明了非所有“政治話語”都是空談、毫無意義的嗎?他用一生的堅持,證明了他的理念。我欣賞這樣的政治人物,起碼他是用生命去體現出自己的信仰與價值。

除了林肯,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等等,他們都見證過類似的情境,也說明了一項事實,即不是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無賴、都只會說政治話語而已。

世事無絕對,既然不是所有的政治話語都是廢話、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政棍,那,我就衷心希望”廢除內安法令“,也不是政治話語。反之,它是首相內心擁抱的普世價值,並且願意一生一世,用生命去好好實踐。

我會如願以償嗎?也只能但願如此了。

1 則留言:

Almighty Demiurge 提到...

臺灣政客所講的政治話語,也只有死忠支持者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