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給陳爸爸一個掌聲




“我兒子剛剛走了第50天……我現在每晚都睡不著。”

陳爸爸他算得清清楚楚,從天倫毀滅的第一天到現在,不多不少剛好第50天。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看似面無表情,聲音也顯得很是平靜,不過,我知道這只是難過到極致的一種表現,淚水流乾後,換來的,就是這種蒼白冷漠。

這位陳爸爸,是在前幾天出席星洲日報在宏願大學舉辦的《活著真好》講座會上,如此地在所有聽眾面前真情告白——他那16歲乖巧的兒子,50天前走在馬路上時,被摩哆車給撞死了。

然而禍不單行的是,兒子沒了,現在連最疼愛的母親也患上癌症,隨時會駕鶴歸西。陳爸爸在數百名聽眾前繼續透露出他的無奈與壓力,而他坐在觀眾席上的妻子,早已淚流滿臉。

對於陳爸爸的遭遇,情緒管理大師吳娟瑜不斷循循善誘,貼心地協助他做正面思考,走出陰霾;台下的聽眾亦一直予以掌聲加油,場面溫馨又感動。

講座會結束時,不止陳氏夫婦,就連許多觀眾也紅了眼眶。大家還是掌聲不斷,掌聲中,彼此逐漸釋放了心中的重擔。

我也是不斷拍掌的其中一人,鼓勵是其一,更叫我欣賞的是,陳爸爸和陳媽媽勇於面對問題,知道長期處於如此焦慮不安的狀態絕對不是一樁好事。於是,他們積極尋找解決之道,譬如出席情緒管理的講座,努力地想要把負能量給盡快擺脫。

從事新聞工作那麼久以來,我知道社會上很多人在面對心理壓力時,常常會選擇逃避。所以見到陳爸爸敢於在台上說出心裡糾結的問題,我實在很佩服。也恰恰基於他這種行為習慣,我相信,這會使他多了學習和改變的機會,也學會了感受不同的體驗。

對於那些不敢面對問題的人,我不知道什麼事情令你難以啟齒,其實,很多心病患者自認為了不得的那個“問題”,實際上卻是人類共有的感覺,只不過在某些人身上被歪曲和誇大了,或者說是形成了某種持續的不良狀態。

遇到問題後下一步該怎麼辦,你能否再鼓起勇氣去找人談談,以減輕你的畏懼心理?

其實,正如吳娟瑜老師所說,尋找心理治療已是一個趨勢,並非什麼大問題,畢竟唯有照顧好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更好。

我認為,“走出來”會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但不是沒有戰勝它的可能。挪出一步就比你深深地陷入病症中要更接近健康。你要明白一個道理,“欲求助必先自助”,沒有人能夠替代你自身努力的過程,而這種努力正是你的希望所在。

總之,遇到困難時,不要坐困愁城,尋求外援是很重要的。請記得,適者生存,不適者“成長”。勇於求助,增進自己適應的能力,不正是成長的開始嗎?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讚讚^^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有這個自以為了不得的問題
也沒有人願意在一個框框裡
但需要給對方一點時間思考與面對甚至於突破
願主保守每一個人都走出這個框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