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去了恆毅中學一趟,等待與副校長會面之際,閒來無事,就到佈告板前瀏覽了一遍。
恆中在各級別賽會上取得的傑出成績固然吸引了我,但是,最後我卻把眼光停留在一份班級名單之上。
佈告板上的名單,除了顯示學生特別多以外(一班居然擠了快50人),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什麼時候開始,班級名單的排序已經不分男女,而是以同學名字中的首個字母來編排座號了?
呵呵,七字輩或者年紀更大的朋友,不曉得你還記得當年學校是怎樣編排座號的嗎?我還記得一清二楚呢!
那個年代,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性別化的世界裡,性別成為許多分類依據。
當時的校園,不論是學生學號的編列、到座位安排、行進隊伍排列、值日生工作等,幾乎依男女兩性而有所區隔。以座號為例,通常不是全部男生排在前頭,女生擠在後頭,就是相反的排法,反正就是要把男女隔開就是了。
然而仔細分析,其實絕大多數工作內容,與男女生理差異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也就是說,這種性別區隔的教育方式並非反映了真實的性別生理差異,反而是建構、想像並強化了不同的社會性別,並設計出相對應的不同對待方式。
不止在學校,生活裡,其實處處都是高度性別化的影子。譬如說,剛過不久的九皇大帝大遊行。
在我的記憶之中,以前鄰居的那些老奶奶們,每次穿著白衣白褲參加遊行時,總會默默、自動地排在所有男生的後頭,即便她們在前九天為寺廟所作的,比起那些男信徒們還要多,但,這些虔誠的女性仍心甘情願的把最接近神明的位子讓給男人們。
一位老奶奶給我的理由是:“女人身體不乾淨,我們只能排在男人的後面恭送神明。”
我納悶了,可是當時我並沒有提出更多的質問,而是選擇遵從這個傳統的禮教。一年又一年的過去,在缺席多年的大遊行後,今年,我特地在九月初九的夜晚,到遊行路線上觀看花車。叫我詫異的是,有些東西好像不同了!
氣氛依舊熱鬧、信徒還是虔誠,但……迎送神明的信徒排序卻明顯有了改變!
以前的遊行隊伍是男先女後,現在,居然被我發現女信徒們也開始緊緊貼在花車後了!這條長長的隊形之中,男女大混合,不再涇渭分明、你前我後,奇哉!這種鮮明的改變,不曉得大家有無察覺?它又散播了怎樣的訊息呢?
不管怎樣,那一晚我合掌祈禱時,是特別的虔誠和感動。
我祈求上蒼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亦讓所有的不平等能夠一一被消除;我更期許社會中的每一個單位繼續努力,盡量不要以性別作為分離或差別待遇的基準,以減少、進而去除性別核板印象。
這種去性別化,是在理解天生的性別差異,並改變造成性別不平等的社會權力結構,也是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遠程目標。
這些改變,真是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