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第一座圖書館,出現在唸小學的時候。
只是,基於它的身型過小,學生平時都不得進入,只能靠老師一個學期施一次小惠,進去把書整理出來後,再發給學生閱讀。
小朋友當中,從來沒有人說得出裡面是長什麼樣子的。
這樣的設計,與其說它是圖書館,不如說它是一座陰暗狹窄的“書倉”更為貼切。因此,那6年的圖書館經驗,只能說:完全沒有感受到!
上了中學,圖書館霎時變大了。館內藏書五花八門,第一次進入的時候簡直嚇呆,心裡不禁暗爽:這種圖書館,才是真正的圖書館嘛。
可是後來,我驚然發現這座圖書館開放的時間原來並不長。平常我上課的時候它就開放;我休息的時候,圖書館也跟著休息——換言之,這座圖書館是開放給鬼魂使用的,關閉的時間比開放的還要長,學生根本沒什麼機會進入享受一頓文學的饗宴!
那6年的學校圖書館經驗,自然又是廢的。跟我最接近的,反而是在中五那年,我頻頻上去K書的峇都蘭樟社區圖書館。(嚴格上,它也許不該稱為圖書館,叫“自習館”會更好,因為裡頭沒什麼書,主要都是SPM或PMR的參考書)
圖書館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到我中學畢業時,都沒有一個清楚輪廓可言。
到了外國唸大學後,我對圖書館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不說學校那座資源豐富到不得了的圖書館,光說大學旁的社區圖書館,就夠我驚訝了!
那座不大的社區圖書館,除了積極地辦理活動、增進民眾認同外,也在凝聚社區資源,邁向學習型社會的目標。
譬如說,他們會舉辦“學習集集樂”,透過集點數、換獎品的方式活絡圖書館的人氣。印象中,好像進入圖書館的達五次、能夠背出五首唐詩,或參與圖書館研習活動達三次以上就送紀念品。
這對小朋友來說很有吸引力了!所以,參與“美勞研習”課程的小朋友經常來了又想再來,為圖書館增添了許多歡笑聲。不僅如此,當媽媽們看見小朋友學得開心,竟然也加入成為了課程的一員,所以從兒童走向親子的美勞研習課程,也正表達出家長對圖書館的認同。
“學習集集樂”與“美勞研習”是這座社區圖書館特別為推廣圖書館而規劃舉辦的不定期活動,定期的活動還有“媽媽說故事”(由義工媽媽主導)、“影片欣賞”(辦電影導讀會請專人分享心得)與“親子共讀”等。讓我們這些馬來西亞學生刻板概念中的圖書館不再只是借還書的地方,而是結合地方上的活力,讓圖書館變成附近民眾學習的場所!
更重要的,還是圖書館館員的態度。
我不得不提的是,第一次進入時,管理員還特地為我用了半小時導覽一遍,並親切地為我辦理證件、告訴我可以參與什麼活動,過後還不定時發電郵通知我什麼新書到了,實在令人感動,也讓我上癮般一有時間就進去裡面走走,甚至當起義工教孩子讀英文。
那些美好的圖書館經驗,讓我畢業回國多年後,仍是懷念不已。
為什麼會說“懷念”呢?
因為我生活的這片土地裡,始終找不到一座這樣有活力的圖書館,讓人自願走進裡面,快樂地享受閱讀的滋味。而這種遺憾,雖然不會令你的生命枯萎,但,它卻會叫你的生活中少了很多的驚喜,和一些高雅的品味……
2 則留言:
看到你把那个图书馆形容得如此精彩,真想去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不用飛去台灣,新加坡也有很不錯的圖書館!
馬來西亞的圖書館資源長期不足,又缺乏義工,要辦起來,真的不是那麼簡單。
張貼留言